無線充電架構(Wireless Charging Architecture)
簡介
無線充電,又稱作感應充電,是利用近場感應,也就是電感耦合原理,由供電設備(傳送端)將能量傳送到用電裝置(接收端),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傳送端與接收端之間以電感耦合來傳遞能量,不需使用電線連接,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可以達成無導電接點的設計,省卻充電線的羈絆,提高裝置使用方便性。
目前主要的無線充電技術,其一為磁感應技術,是利用在傳送和接收端的線圈裝置,透過電磁感應原理,讓接收端線圈感應到傳送端的電磁信號,經由磁場的變化產生電力為電池充電。磁感應技術距離限制較大,最大充電距離約為數公分,必須要緊貼著傳送端才能充電,雖然充電效率良好,隨著距離的增加,電能損耗也會逐步增大,是較適合行動電話手機與其他攜帶型電子裝置達成便利與通用性的無線充電技術。目前有無線電力聯盟(WPC)制定磁感應標準「Qi」與AirFuel Alliance(AFA)聯盟所負責推廣的AirFuel Inductive(原PMA)標準,分別由不同的聯盟成員組成。
另一種無線充電技術為磁共振技術,是利用傳送端與接收端相同頻率的共振原理,以高效率來傳輸能量。當傳送端與接受端都以相同的頻率振動時,接受端就能接收到傳送端所產生的電磁場,來接收能量的傳遞。磁共振技術在犧牲部分充電效率的情況下,可實現稍遠的充電距離,且充電效率較佳且支援多設備充電。目前以AirFuel Alliance(AFA)聯盟所推廣的AirFuel Resonant(原A4WP)標準為主要依據。
標準
- WPC Qi ver1.0/ver1.1/ver1.2.3/ver1.2.4
- AirFuel Inductive
- AirFuel Resonant
應用
- Wireless Charging mobile products
- Wireless Charger